2025,Agent 生死竞速
2025-01-09 17:49
巴比特
2025-01-09 17:49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 生成


2024 年 Agent 崛起的背后,既是技术狂飙的产物,也是大模型跌落神坛的伊始。


大模型的光晕正在逐渐消散。


“2023 年,大家普遍觉得要买一个大模型,很多人热衷于训练自己的大模型。但训练完了,怎么用起来,大家一头雾水”,本质在于大模型呈现的是底层能力,像水电煤一样的存在,“不是产品”。


上述行业内人士对“用大模型”的定义为:不能停留在打开 ChatGPT、Kimi 提问问题,而是 AI 能够为企业降本增效。


如果说前年的主题是“大模型爆发”,去年的主题则是“大模型落地”。人们逐渐意识到,光靠模型强远远不够,怎么用起来才是“卡脖子”问题。Agent 承担了连接大模型和场景的中介作用,特别是 AI 工作流真切地让行业看到了落地的路径。


有人认为“Agent 主要解决了部分 B 端交付的老大难问题”,也有人评价“模型公司对外销售卖解决方案就是在选 Agent”。



Agent 让云端的大模型开始“接地气”,“大模型 +Agent”成为了 To B 的新时髦。


LinkAI 联合创始人&COO 苏晨星对 Agent 行业热度有强烈的感知,“大概 2023 年 6 月份左右,我们刚进入市场时,做 Agent 工具的企业算上我们,国内只有三家。直至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趋势”。


据企查查显示,1-3 年内,智能体相关的新成立企业有 200 多家。


“混沌初开”一词精准地道出了整个 Agent 市场现状。玩家身份鱼龙混杂,大厂、AI 小虎、创业公司纷纷下场。在没有制定标准的前提下,行业的整体跨度特别大,突出表现在客单价上,从数千元到上千万元不等。


“现阶段 Agent 仍是伪概念,中间态产品,真正的 Agentic AI 充满想象。”


供需关系


年末,某家公司 2B 业务负责人预备为即将上新的 Agent 产品定价,他透露“相当便宜”,价格直接狙击大厂,“算法 3500 元,研发 2500 元,都能打八折”。


这样的情况在当前 Agent 市场极其普遍,不同于大模型的“明码标价”,Agent 的价格体系十分混乱。据苏晨星介绍,Agent 的客单价在数千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光谱分别对应着个人开发者接到的零散单子到政企项目大单。


从两头的供需关系出发,可能方便理解国内 Agent 发展现状。这里我们仅讨论 To B 端的 Agent 交付,需求驱动着 Agent 的快速落地。这里面存在着两条主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苏晨星认为完全相反的决策链路决定了 Agent 的客单价。自上而下一般对应着政企客户,他们的逻辑是智能化转型任务驱动,倾向于先采购再去理清要在哪些场景和业务上落地。因为要完成硬性指标,所以在预算上比较宽松,动辄就是数百万级的项目,这就打开了 Agent 市场的上限。


自下而上的决策链路中,关键性的人物是那些中小企业“吃螃蟹”的人。他们对技术和实操经验有一定的积累,清楚地知道 Agent 落地将产生的效果,由其决定是否采购以及采购哪些 AI 产品来解决业务场景中的问题。因为需求前置,带着问题意识去购买,这部分人群的预算一般不是很高,但由于量大,仍然撑起了 Agent 市场大半份额。


需求决定供给,根据承接需求的能力可以分为四层。金字塔顶端是百度、阿里、火山、腾讯等大厂,云和模型基建最完善,拿单金额最大;往下是科大讯飞、智谱等厂商,基建相对完善,但在承接部分超大政企客户时稍显无力;第三层是澜码、实在智能、Dify、LinkAI 这类转型或新兴的 Agent 公司,集中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最后一层是个人开发者,使用工具可以满足一些简单需求。



跟 AI 四小龙的 CV 时代相比,大模型让 To B 的日子好过起来一点,项目平均客单价从几十万抬到了几百万。在业务人员看来,Agent 解决了 CV 时代 B 端交付难的痛点。以前是无数个小模型叠加起来服务一个业务场景,现在是”大模型 + 小模型”,两者是泛化能力和精准度的组合,Agent 在其中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以低代码项目形式快速搭建起一个应用供客户使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的“大单”也变得越来越少。有行业内人士向光子星球反馈,早期智谱一个 To B 项目轻松就报千万以上,内容大致是模型加微调,但到今天已经报不上去了。


包裹着 Agent 外衣的“大单”,看似是软件应用,实则是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了云服务、模型、硬件、工具层、行业知识以及售后服务。这意味着大单市场竞争具有隐性门槛,在客户“不差钱”的情况下,谁的基建越完善,服务体系越成熟,谁就越有竞争力,最后的胜者基本锁定在了大厂中间。


六小虎中智谱在 B 端冲得最猛,官方透露数据,2023 年全年大模型合同总计 3.5 亿元。其副总裁陈雪松曾在阿里云和旷视供职,有着丰富的 To B 业务经验。据业内人士称,智谱一开始就敲定了 B 端方向,招揽了大量原旷视离职人员开拓大模型 B 端市场,路线上同样延续了上个时代“软硬一体”的思路。


不过,先天的体弱令智谱无法冲破第二梯队的壁垒,不少人都对光子星球传递出“智谱未来有上市打算,商业化压力沉重”。上述人士透露,智谱最新的重心转移到了信创上,主动适配华为 H920B。


“信创的投入成本不算低,但其他 AI 厂商还都没做,智谱选择跟华为一起拿单不失为一种选择。”


大厂之下


大模型的站位已经清晰,具备提供模型能力的厂商寥寥无几。无论是第一梯队还是第二梯队的玩家本质都在以 Agent 为抓手开拓云和大模型市场,Agent 是开胃前菜,云和大模型才是主菜。


抛开争夺的一二百家企业,中国剩下的几百万中小企业在 Agent 应用的需求还没被完全看到,苏晨星认为未来大量的需求仍然能养活目前处于第三梯队的 Agent 应用和服务企业。


LinkAI 是跟随 Agent 一起崛起的一家创业公司,从把大模型接入微信生态对话的开源项目起家,产品一路从最初的对话助手进化到到包括多模态大模型聚合服务、RAG 知识库与 Chat BI 数据库、插件工具、Chat Bot 与工作流搭建等在内的零代码智能体搭建 SaaS 产品。


据苏晨星介绍,服务中小型企业的 Agent 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工具型产品,一类是含业务场景属性的产品。纯工具型通用性高,团队投入比较轻,一般不需要销售团队;而含业务场景属性产品交付重,需要时间滚雪球式地积累行业经验。权衡之下,LinkAI 做了取舍,重头放在做通用型 SaaS 产品,剩下一小部分在营销、电商等场景做客制化服务。


LinkAI 是这波 Agent 小而美创业公司的一个缩影,一方面通过标准化产品交付快速形成商业化收入,另一方面也为其同时对接大厂和连接 B 端客户留下了空间。


据 LinkAI 披露,自 2024 年初开始商业化,纯 SaaS 的订阅收入部分超过 200 万 ARR,其中 70% 的收入来自于开源项目自然转化以及 PLG 的口碑传播;To B 项目制的确认收入也已超百万元,订单则更多。


近期,LinkAI 开启了与百度的合作。合作推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架百度云应用市场,供百度的客户使用,也可以导流给自身产品,完成转化;另一种则是与百度合作 To B 项目,为其提供 Agent 工具层和跨渠道的能力。


即使大厂有专门的智能体搭建平台仍要与创业公司合作,考虑的因素很简单。与其跨部门协调,不如直接引入第三方合作更高效、节省时间。Agent 仅占大单很小一部分,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但创业公司几万块钱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创业公司跨生态的灵活性也是大厂看重的优势之一。


正因如此,在 Agent 创业公司心中,自然地与大厂划分出了业务和利润的界限。事情似乎并未朝着既定轨道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字节火山引擎。


在上次发布会,火山引擎重点介绍了 HiAgent,一款面向企业开发大模型应用和 Agent 的产品。其对 Agent 应用搭建定义与市面上创业公司大致相同,可以视为直接竞品。


来自火山引擎副总裁张鑫的官方解释,“如果把豆包大模型比作 Android,那么 HiAgent 就是企业调度系统能力开发应用的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


据接近火山引擎的内部人士表示,他们内部考核指标发生了变化,“除了豆包模型在客户方部署后有没有用起来外,还要看落地了几个 Agent 场景”。


曾经的扣子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叫好不叫座,C 端换不来收入,团队被裁撤后并入到火山引擎的 To B 业务线也没有看到明显起色。HiAgent 这回直接瞄准了企业客户,竞争力如何还待检验。


AI SaaS


现在市场上对 Agent 的定义大同小异,例如火山引擎对专家级 Agent 应用的定义为“私有数据 + 大模型 +Advanced RAG+Workflow”。


在谈及 Agent 之间的差异性时,很多人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行业属性。苏晨星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在电商客服场景,客户首先会拿到一个通用型的产品,在其基础上,他们会针对不同产品做微调,依据模板一键复制相关行业工作流。业务层面也有相关培训,指导客户写提示词、搭建工作流,支持其导入相关行业数据、搭建知识库等等。


就目前而言,智能体仍是一个伪概念,“目前的产品形态不是终局,而是整个行业的中间态”。


大模型让 Agent 的能力边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但从定义出发,现在的 Agent 没有自我反思和自我规划能力,仅仅是按照编排好的流程去执行任务。虽然大家普遍认为未来 1-2 年,“大模型 +Agent”会成为主流范式,但现阶段其本质仍是低代码产品。


“以前去推广低代码,大众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现在有了大模型的宣传普及,人们对 Agent 产品的探索欲和接受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苏晨星道。


中间态的判断也符合整个技术路径发展方向,整个行业正在从“AI Agent”向“Agentic AI”时代转变,强调执行单个场景任务的效果上升为自主规划、决策和执行任务的综合性能力。


把 Agent 放置于另一个维度讨论是老生常谈的 SaaS。当前,除了项目制,Agent 的主要的商业模式还是订阅制。


在国外,Agent 为 SaaS 市场的融资和商业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宽松友好的环境也吸引着一部分中国 Agent 企业出海。据悉,LinkAI 近期正在筹划中,预计本月底将灰度上线海外产品。


在国内,一部分传统的 SaaS 厂商开始寻求转型,在原有的产品加入 AI 能力,迭代更新。转型 AI SaaS,产生了新的困境:叠加 AI 成本后,单价上去了,但也削弱了和一些“AI native”Agent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似功能产品,用户更偏向于低价。


苏晨星表示,对 SaaS 市场来说,AI 可能是一半一半的存在。诸如数据分析、客服等场景非常适合大模型。这部分市场可能会被 AI 替代,但剩下一部分专业型的传统 SaaS 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模型看不着摸不着,Agent 其实提供了快速试错的机会。适合业务的,快速引进转型;不适合的,坚持原来那套。”






中国 AIGC 产业应用峰会回顾

2024 年 1 月 5 日,【智求共赢・中国 AIGC 产业应用峰会暨无界 AI 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汇集行业资深专家及领军企业,共同聚焦 AIGC 领域,围绕当下热点话题进行深度延展,探讨行业激烈竞争下的运营新思路、发展新模式!点击文章,回顾精彩内容~










AI 新智界园区开放合作啦!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巴比特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