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ryTalks|对话.bit 创始人,打造面向整个 Web3 的 DID 系统
2022-11-11 02:00
Binary DAO
2022-11-11 02:0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本期主持:Larry | BinaryDAO

本期嘉宾:Tim | .bit 创始人

“Web3 不仅仅是区块链,区块链不仅仅是 EVM 兼容,EVM 兼容也不仅仅是以太坊这一条主网,所有项目都在做每条链上的域名系统,那我们真正做的是面向整个 Web3 的 DID 系统,这是我们的叙事。”

----Tim



最近在 DID 赛道的研究上,BinaryDAO 有幸请到了.bit 项目的创始人 Tim Yang,他们在 Web3 DID 赛道深耕两年,对 DID 研究颇深,今天我们跟着专业的视角来游览 DID 这块加密世界的新版图。

以下是对话记录:

Larry: 对任何一个项目的产品定位,市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观点,而市场的杂音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用户造成干扰,所以我们首先想对产品定位正本清源,如果用一句话精确概括.bit 的产品定位,从官方视角你会如何描述?

Tim: 其实我们对于这款产品的定位自己也换过很多次了,为了让大家好理解,从去中心化的域名到 Web3 的身份,到现在我们的官网上首页看到的“Cross-chain Web3 identities for you and your community - 为您和您的社区提供跨链的 Web3 身份认证”,目前市场上讲 DID 的太多了,我们讲的核心是一个跨链的 Web3 的 ID,其实这里有很多限定词,首先它是个 identity,它还是Web3的 ID,而且它是跨链的,这是两个最好的限定:Web3和跨链,同时它服务的对象是个人和社区。

我们跟很多做所谓ID 或去中心化域名的项目不一样,不一样的点就是我们在讲 community 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觉得 ID 接下来很重要的点其实就是用在 community 上面。.bit 做的不光是个人的身份识别,它还是一个社群,一个组织的身份识别工具。

最简单的概括其实就是我们的 slogan:“Cross-chain Web3 identities for you and your community”。

Larry: 好的,你们团队在设计这款产品的时候,一定是先定位好产品和用户,厘清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按你所讲,我理解的用户应该就是个人和社区,你能给我们清晰的去描述一下你们的目标用户是谁?实际上的用户画像又是怎么样的?目标用户和实际的用户之间有没有错位?现在累计有多少用户了?既然是跨链的,用户在各条链上是怎么分布的?

Tim: 我先回答后面的部分,其实对区块链产品来讲,是没有办法去知道它准确的用户的,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有水分的数据,就是这个独立地址。因为一个人会持有多个地址,然后一个地址可能是有多个账号,我们现在账户数是 22 万,独立地址数是 6.5 万,Twitter 粉丝是 10 万出头,Discord 也是有近 6 万的社群用户。

我们现在支持四条链,分布最多的是 BSC,它用户量最多,大概占了一半以上,因为用户成本很低;其次是以太坊,还有 Polygon, 最少的是波场。关于目标用户,我觉得其实所有最终使用 Web3 应用的用户都是我们的目标用户。

Jenny: 那 slogan 里提到的“you and your community”这个有什么区别吗?是一个 to B, 一个 to C 吗?

Tim: 对你自己来讲,可能你有个名字,比如 jenny.bit,你可以自己用来收款,也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使用 jenny.bit,但是 your community 是指说你可能是一个 Dao,或者说你是一个小的研究小组,那我怎么样算这个 Dao 的成员呢?

今天其实有几种方式,一种是我持有你的 NFT,我就是你的成员,但是 NFT 数量往往都是有限的,NFT 虽然是非同质化的,但人们有地板价这个概念出来之后,其实 NFT 更多还是投机和炒作。

然后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我持有你的代币,我就是你 Dao 的成员,并不是所有的 Dao 一上来就会发代币。另外,就是这个代币可以被买卖,代币作为一种投票权,这个事情它是不是最终的终局是有待讨论的,而且我觉得大概率会不是这样的,例如前几个礼拜出现了一件事,一个黑客把一个 Dao 的币偷了,同时这个币又有 Dao 的投票权,结果黑客又用这个代币去发起了一个提案,自己再去投票,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持有代币作为你这个 Dao 组织成员的判别,不是一种终结的方式。

那还有一种更传统的方式,我在你的群里,我就是你的成员,我在你 Discord 群我就是你的成员。

总结起来就是,当下市场没有特别好的能够去识别成员身份的一套系统,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 SubDID,也就是类似于传统域名的子域名。如果我是你这个 Dao 的成员,比如说我有这个 DID Dao,这个 DAO 的主域是.bit,那我拥有 team.did.bit,我就是你的成员,至于说我怎么样去拥有它,那是另外一件事情,可能是我曾经做了某些贡献,可能是我捐了钱,可能是我参加了一些翻译工作、技术工作,所以分配给我的,这个子域就是我最好的身份凭证,有了这个子账户之后,我可以去发起提案,可以去参与投票,最简单的版本是一个子账户一票。

大家可以看到 NameDAO 现在已经把这个东西给用起来了,  例如 Digit 的 Dao,这是我们做的 dao,你看这里面所有的成员,它都是 0x.bit。只要有 0x.bit 的账户,他就是这个 Dao 的成员,只有拥有这个账户之后,他才能去打开某些频道,才能在某些频道去发言。当你发起提案时,是需要有 0x.bit 的子账户才能去参与讨论,或者是才能去参与投票。

所以子账户是一个非常好的 Dao 成员身份管理工具,讲到这个可以展开一点,我个人非常看好 Discord 这个产品,虽然它很复杂,但是它其实是 Dao 的一个操作系统,因为你会发现它很灵活,它的身份组其实就是 Dao 成员结构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你只要加入这个 discord,你就是这个组织的成员,然后管理员给你分配不同的身份组,你就有不同的权限,你就能看到不同的频道,这些身份组就慢慢形成了 Dao 成员之间的社会结构。

其实我们对 Dao 的理解,我觉得 Dao 有几个要素,就是任何 Dao 无论做什么,它一定就有这几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使命。要能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聚集到一起,任何一个 Dao 都有一个使命;

第二个要素,Dao 的成员以及成员结构。我怎么样算这个 Dao 的成员,以及谁的权利更大,谁的权利更小?

第三个要素,Dao 的财政。财产怎么来,它的财政体系是怎么样的?

第四,我们才会谈到它具体的一些提案工具,决策工具,一些事务的具体的事情。

我们产品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成员和成员结构,其实 discord 已经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能用的解决方案,就是你在我这个 discord 里面,你拥有某些身份组,就是 Dao 成员,然后你才拥有某些权利。

但 Discord 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呢?当有一天你所在 Dao 的 discord 服务器被封了,这个 Dao 就不存在了,所有人都不存在了,你的成员结构也消失了,因为全部记录在中心化的系统,但如果基于子账户,就是你完全独立于任何应用系统,可以去构建自己的 Dao 的成员结构、成员身份识别。

Larry:那它的关系发生在哪里?现在是发生在 discord,我们很容易理解,如果完全是基于这个子账户,那怎么去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Tim::我提出一种说法,就像我们之前在讲 not your key, not your coin,就是说你如果不管理你的私钥,那你就不拥有你的代币。那对一个 Dao 来讲,如果你不拥有你的成员结构,那你就不拥有这个 Dao。那怎么去用这个成员结构就是靠子账户这种方式去拥有你的成员结构,以 discord 为例,你可能就是通过机器人把你的成员结构导入到 discord,对其他工具也是如此,我觉得这会是未来的格局。

现在的 DAO 中,我在 discord 里面给某些人划分了一些权限,比如说翻译工会等标签,但是这些身份信息,这些成员信息不能同步到 Notion 上面,然后如果你要在 Notion 上协作或者是发布东西的话,你又得去问这些人你们的 Notion 账号是什么,我要给你们某些人去赋予这个编辑权限,或者给某些人赋予发布权限,导致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每个系统它的账户系统都是独立的。

所以在未来,它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先有一个独立的地方把你的成员结构给划分好,然后再导入到不同的应用当中。

Larry: 意思是这个基于子账户的成员结构是可以独立在各个应用之外的 Layer2,同时又可以和各个应用直接兼容是吧?

Tim: 是的。

Larry: 这听上去真的很酷,聊到这里,我想回溯一个问题,记得我们 2020 年见面的时候,你就说有一个叫 ENS 的产品,一年有 200 万美金的收入,用户愿意付费,现金流很好,请问你们当时下场做这个赛道时除了良好的业务模型,还有没有其他选择逻辑?

Tim:2017 年,在 ENS 刚上线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作为一个程序员出身,这种项目一看就很清楚,毋庸置疑它的价值是很大的,在 17 年的时候大家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区块链除了炒币还能干什么?那时候确实除了炒币什么也不能干,那时候搞得最火的就是 ICO,然后直到突然有个应用出现,就是加密猫。它出现后人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 NFT,真的发现有些东西是只有区块链来做才行,而中心化系统做不了的,当然加密猫最终它还是一个庞氏。

我为什么愿意买那只猫,是因为我想高价卖给你,你为什么愿意买,你想高价卖给别人。那时候我们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存不存在一种东西,它既使用 NFT,又具有实用性。正好 ENS 就出现了,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厉害,毋庸质疑是未来的基础设施,后来在 19 年初的时候,我们内部其实就尝试做过,代码都写完了,但我们最终还是把这个项目给毙掉了,原因是在我们看来其实不存在任何与 ENS 差异化的点,而且我们没有 ENS 团队优秀,这种优秀更多是指没有他们团队成员那么有行业的影响力,对方都是谷歌出来的,以太坊基金会出来的, 对方的产品做的又很早,如果在定位上我们没有任何差异化,我们是出不来的,所以我们就自己把它毙掉了。

后来就是了解到 Nervos 这条链,我们就把手上所有的事情都停了,然后来做这件事情,重启这件事情的原因就是我们认为找到了一种可以跟 ENS 正面去较量的机会。首先它是很赚钱,毋庸置疑的,这是少有的,就是在 Crypto 里面不用发币也有大量现金流的一个业务。那我们就 all in 到这个事上来做了。

那我们产品的核心特性就是跨链,我们能讲出不同的叙事,大家都知道在 Web3 里面叙事非常重要。ENS 的叙事是 web3 以太坊的域名服务,它的名字就是以太坊的域名,在它看到我们之后,他们的口号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变成了你的用户名,变成了你的 Web3 的 ID。那我们从第一天起,我们就是要做一个服务于整个 Web3 的 ID 系统,我们的官网就是 did.id,我们叙事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从功能上前期看会没有太大的差别。

Larry:从 DID 到 Web3 的 DID 系统基本面是有很大差异的,你觉得怎么定义当下你们和.eth 的关系,以及未来和它的关系,你认为它算是竞争对手吗?如果他不算是竞争对手,还有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如果他算是竞争对手,你觉得将来我们差异化的策略在哪里?

Tim:  首先他就是唯一的竞争对手,市面上其他的域名基本没有什么创新之处,很多项目就只是代码改过,甚至代码都不舍得把人家的变量名改掉。

就整个领域里面,我觉得目前就三个玩家,而且是三种风格不同的玩家。一个是 ENS,毋庸置疑,在当前阶段,他是这个行业的老大。但是他们太佛系了,底层一堆 bug 不改,而且他们代码我们都很熟悉,他们底层那些漏洞我们也都非常清楚,只是我们没有去公开。

还有就是以 folk ENS 为代表的一类玩家,每条链上都有一个,而且你会发现一件搞笑的事情,就是一条链其他什么都没干出来,域名先干出来了。因为现在开发者确实没什么事干,只能搞域名,币又发不动,只有域名赚钱,比如 APTOS 要上币了,然后 N 个 Aptos,APT 等等域名都赶紧冲上去,这种土狗是不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

还有一类就是 Unstoppable Domains 也算,他们声势做地很浩大,全球 150 多号员工,这还是之前的数据,可能现在团队更大,他们做的事情是完全中心化的事情,我们会把它不视为竞争对手的一个原因,就是说他们跟我们根本没什么关系,他是非常中心化的。他的那些数据经不起推敲的,就是都躺在他的服务器上,而不是躺在这个公链上的。而且基本上很搞笑的事情就是说当.bit 和 ENS 大战大家还会在社群里经常互喷一下,但是一旦大家开始讨论 Unstoppable Domains 的时候,.bit 社区和 ENS 社区就会一起去喷它,所以我们唯一看到的竞争对手就是 ENS。

ENS 开创了这个赛道,我觉得最牛逼的不是去做产品,最牛逼的是做赛道。就像 Mirror 一样,你只要开创了这个赛道,你能享受巨大的红利,你不用做什么你就会躺赢,就像 Mirror 一样,对吧?Mirror 其实没有什么产品迭代,但今天你要去做一个去中心化的博客,人家就会问你,你跟这个 Mirror 有什么区别?如果你的产品讲不出任何区别之处,那你绝对凉凉,ENS 也是这样的,就是你去做同类产品,人家都会问你这个问题,你跟 ENS 有什么区别吗?我们当年 19 年自己把项目毙掉,就是我们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毙掉了。

那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和 ENS 的区别是我们可以跨链,解决了跨链的问题,我们可以把.bit 的资产从我的比特币地址转移到你的以太坊地址,你可以从你的以太坊地址转移到别人的波场地址,其实跨链是大家更容易理解的一个概念,但从底层的技术上我们可以做到,即使你不是一个区块链的用户也是可以的。我可以直接把一个.bit 转移到你的苹果手机的硬件上面,因为你的硬件里面是有私钥的,尽管这个私钥不是一个区块链的私钥。

其实任何非对称加密算法的私钥的管理器,都可以去持有一个.bit。那跨链具体对用户有什么样的感知呢?那第一个感知,我刚才讲的就是说,我可以把.bit 在不同链接地址之间去做转移;那第二感知是说.bit 他不挑用户,使用 ENS 你有前提条件,第一呢,你得有以太坊地址,第二呢,你得有以太坊,你才能去拥有这个 ENS,那你拥有.bit 的话,你无论哪条链的地址,无论你支付什么数字货币都可以。

第三个差异化的点是,比如说今天,当然你有一个以太坊地址,我送了一个.eth给你,但是你没有以太坊你也用不了,你必须得有以太坊,你才能去操作这个资产。那对于.bit 而言,如果你没有任何数字货币都没有关系,我直接可以把.bit 送给你,而且你可以直接去操作它。从用户的感受来讲,他后续的使用是不需要支付 Gas 费的。

那这个底层原理是什么呢?就是你可以把以太坊的 NFT 想象成一个没有油箱的车,我送了一辆车给你,但是你每次开那个车就要自己拎桶油上去,这个油用不完了,就要把油扔掉;那.bit 是一个自带油箱并且加满了油的车。我把这个车送给你之后呢,你直接开就好了,你不需要那么麻烦,那我们其实本质上就是我们在.bit 里面内置了操作所需要的 gas,这个里面内置的 gas 大概足够你做 1 万次操作。即使你没有任何区块链基础知识,你都可以去拥有并且操作一个.bit,这三个就是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化。

Larry: 好的,其实我一直也有一个困惑,今年 uniswap 在前端封禁了部分俄罗斯的账户,tornado cash 被封禁,但是我们发现这些链上产品只能封禁 HTTP 协议的网页前端,链上后台依然可以使用,.bit 是否可以解析到基于 ICP 的去中心化网址前端呢?这样一个链上产品前端和后台就可以完全去中心化了。

Tim: 可以的,但老实讲,我觉得这个真的是被 ENS 带偏了。对我们来讲,我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情。就是 ENS 不是做什么都是对的,只是大家觉得 ENS 这么成功了,所以只要我抄他,那肯定是对的。我们有这样的功能,但我们并不去推,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说过我们是去中心化域名,官网上写的非常清楚我们不是域名。

为什么是这样呢?就是这根本就不属于域名。其实我们怎么去命名一个东西。决定了我们怎么思考这个东西。当我们说这个东西是域名的时候,无论是开发者、合作伙伴,还是用户,大家思考的时候永远都是在想你在浏览器里面可不可以访问?你是不是可以去中心化的访问?说实话这个概念把人给带到沟里面去了,现在的域名系统其实工作的已经非常好了,ENS 相比他们之下,相比现有的 DNS 系统不存在什么特别牛的优势,真的从技术上角度来讲。我们就讲 ID,那什么叫 ID 对吧,如果是域名的话,没有人会在推特上,会在极客上把自己的公司的域名,改成自己的昵称,没有人会拿公司的域名来作为个人身份的一种标识。

Jenny: 我觉得 Tim 可能是一个架构师,是个 developer,是做技术出身的,你要解决的是各个 ID 之间的生产关系对不对?你要把这个架构建立起来,但对于客户来说,就比如说我跟 Larry,那我来说其实前端更重要。

Tim: 其实不是的,对你们来讲是更重要,但对用户来讲,对于广大用户来讲没有那么重要。

Larry:  其实是我们所要的需求,不是你们所提供的供给。从某种程度讲,我就不是你们的用户,或者说不是目标用户。

Tim: 也不是,我刚才在表达的是说是他顺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不能是说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终点了,这不是他最重要的问题。

Larry:OK,另外,我一直觉得Web3 DID 类的产品想存活下来,最终的壁垒不在 C 端,而在 B 端,因为目前同质化的竞争下,C 端的迁移成本很低,而 B 端生态形成的网络效应才是留下用户的关键因素,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们在 B 端生态有哪些布局或进展?

Tim: 我理解你的意思,就是 B 端才是基本盘,就是说这个.bit,.eth 在到底在多少应用里面能用,这是基本盘。对,所以你会看到到现在我们的账户都没有全部开放,我们反而是在做很多应用的集成,今天应用集成度上可能也就是.eth 和 unstoppable domain 和.bit 的这三家走的比较前,然后 ENS 走的是最靠前的。然后很多项目之所以大家称之为他为土狗的原因是说,他就压根就没有去花时间去做集成,然后他就拉了一些群,就开始去卖他的名字,卖完之后他就跑了,不干了。

我非常认同 B 端是基本盘,但 B 端是不是核心壁垒呢?嗯,我觉得它会是壁垒的一部分,真正的壁垒是品牌,某种意义上用 Crypto 的话说,就真正的壁垒是共识,而这个共识其实是组合了 C 端共识和 B 端共识的,就是 C 端和开发者共识。

那怎么样去讲好这个品牌的故事,说实话,你比如说.bnb,大家都知道背后团队是谁,用户在为.bnb 买单吗?不是的,用户在为 Binance 生态买单。部分用户来自于币安,他一定能把.bnb 的这个变成他的用户的符号,但他能不能走出这个事呢?我认为很难的。.eth 在卖什么呢?其实卖的是整个以太坊的生态。因为它名字取得好,而且有一定的正统性。所以我觉得 B 端和 C 端的共识都很重要,而 C 端的共识,包括 B 端的共识其实都是在看你的叙事到底是什么,你到底在售卖什么。

Jenny: 所以.bit 售卖的是什么?

Tim: .bit 售卖的是整个 Web3 的 ID 系统,叙事上就是这样的,整个Web3的 ID,它是服务于个人和服务于组织的一套 ID 系统。我们的一个逻辑就是说,Web3不仅仅是区块链,区块链不仅仅是 EVM 兼容,EVM 兼容也不仅仅是以太坊这一条主网,或者 BNB 这一条主网,所有项目都在做每条链上的域名系统,那我们真正做的是面向整个Web3的 ID 系统,这就是我们在售卖的故事。

Larry: 你们的Web3 ID 做了分类?分了哪些类别?现在是按照什么方式释放的?接下来释放计划是怎么样的?

Tim: 我们其实简单粗暴,我们不是按类别去分的,我们是按那个字符的长度,然后按一定的算法比例去分的,比如 larry.bit,它到底能不能开放呢?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这是一个随机算法,larry.bit 作一次哈希,然后呢,哈希是一个结果,哈希的结果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可能把这个数字除以 100,然后取它的余数,余数肯定就是 0 到 99,如果你小于 60,那你就可以注册,你大于 60 你就不能注册,就通过一种随机算法去限制的。

然后数字是现在全开放了,就是四到九位的数,四位以上的数字全开了。然后其他的类型的字符是部分开放的,新的释放计划老实讲没有,要根据市场成熟度来。我觉得很多项目他们可能没有想明白,就他们今天全开放了,他们错过了什么。我们一开始这种渐进的释放,坚持了一年多了吧,就是被用户骂了很多,就是说抢不到这个名字,不够Web3

Larry: 我看你们预留了一批域名给特定的 B 端用户,只有他们才能 claim,这个有没有人去诟病不够 Web3

Tim:有啊。

Larry: 那你们怎么看待这个不够Web3的质疑呢?

Tim: 这个本质上不是够不够Web3,这个本质上是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种冲突,他之所以骂,很重要的就是他自己没得到,凭什么 apple.bit 没到我手上,到我手上我就能卖个好价格,但其实从整体的利益上来讲,今天把 apple.bit 给到 Apple ,Apple 把它启用了,和你把它给到一个用户,他抢到了,那他挂一千万美金要去卖给 Apple,你觉得哪件事情对整个生态是最有用的呢?

我们会去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迎合,简单的迎合肯定能让一部分人满意,但是在我们看来,像前两天 harmony 官方来认领了 harmony.bit,那这个事情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让所有已经持有.bit 的人手上的.bit 的价值整体抬升一点点。

但是如果说 harmony.bit 被一个不知名的人卡在手上,甚至他也卖不出去,最终的结果是他拿到 harmony.bit 之后,他就会问你项目方怎么不做事,导致我这么好的名字现在都卖不出价格。他的心理就是这样。他并不会说我拿到 harmony.bit 的时候,我去劝 harmony 官方说,你快来,我把这个名字送给你,你把它用起来,不会的,其实这是人类社会当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冲突的,我们会逐步放开一些 ID,人们其实关心的是说你把这些优质的名字是不是留给.bit 团队自己了,我们并没有留给自己,我们是给到那些官方团队了,如果最终给不出去的,可能到一定时间之后,我们再把它开放注册,让更多的人来抢。

说实话,真的如果我第一天上线就开放 100%,我们今天没有机会在这里沟通的,因为.bit 的所有优质的名字就被少数几个人全部撸完,整个项目直接凉凉

Larry: 最后一个问题,把 ENS、unstoppable domain 和.bnb放在你们的视野里,觉得这个Web3 ID 的终局会是怎么样的?那.bit 的终局又是怎么样的?

Tim: 终局其实很难讲,但我们是有信心做到第一。虽然我们比 ENS 晚了四年,虽然也有很多人质疑中国的团队,但是质疑的最多的其实是中国人自己。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和决心的。首先,我们比 ENS 团队勤奋太多了,我们没有停下来过,ENS 团队已经躺平,尽管他有个庞大的社区,我觉得他今天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整个社区惯性,我觉得终局的话会像传统互联网域名的格局啊,会像.com 一家独大。其他的就是有很多弱小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吧,但第一梯队只有一个,我觉得可能是完全会复刻这种模式。

Larry: 所以你觉得你们会是第一梯队的那一个对吗?

Tim: 我们的目标一定是做第一梯队!

非常感谢 Tim 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不同于市场视角的 Web3 DID 全景,也祝愿.bit 早日跻身 crypto 世界中Web3 DID 生态的第一梯队。 




关于我们

BinaryDAO 是一个专注项目研究的半封闭式 DAO 组织,源于几家 WEB3 投资机构的联合投研,主要面向 VC 和研究员,以研究项目为抓手,熊市注重深度,侧重二级结构性赛道龙头;牛市注重广度,倾向一级趋势性热点。

至今我们已经在 DEFI2.0,衍生品,ZK,NFTFi,SocialFi 等多个板块进行了超过 50 个项目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计划在这个熊市对各个板块 200 个代表性项目进行相对的深度研究,欢迎有意向和我们一起完成这 200 个项目的研究员和 VC 朋友加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Binary DAO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