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春之祭”
2022-03-12 15:05
1913年的春夏之交,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这部芭蕾舞剧打破了古典规则,用冲突取代了和谐,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与争议。在历史学教授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眼中,《春之祭》把“死亡”和生、解放、创造联系在一起,符合这些特征的不仅是《春之祭》,还有一战以来的精神文化,在冲突中孕育了现代主义的开端。2016年的春夏之交,以太坊社区成员宣布了“The DAO”的诞生,它的编码框架由Slock.It开源开发。The DAO以智能合约的形式部署在以太坊上,是区块链语境下的DAO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首次落地,因此也被称为“Genesis DAO”。但正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那样,The DAO在创建后的两三个月内经历了戏剧性的开合起落:在28天的融资窗口期,The DAO一举筹集了价值1.62亿美元的ETH,成为当时最大的众筹项目,而随后则发生了利用递归漏洞发起的黑客攻击,以太坊价格暴跌约30%,对The DAO的攻击直接导致了以太坊的硬分叉,在当时引发巨大的混乱与争议,此后DAO领域陷入长达四年的迟缓发展阶段。在本文中,它被视作是DAO的“春之祭”,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也是为DAO的理想之春所作的祭仪。Figure 2 Ethereum Price in June,2016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根据加密市场的公开信息与相关文献,整理出The DAO的事件/时间序列叙事。在The DAO发起的一年前,Slock.It团队就已尝试着将smart locks连接至区块链,用它们直接实现收款等经济交易,这一系统被称为“Universal Sharing Network”,本质上是一个简易的众筹合约,它为加密空间的公司提供一种新的筹资方案:“token sale”。Slock.It意识到这种去中心化共享经济的潜力,决定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DAO来运作资金。2016年,在以太坊社区与Github的成员努力下,The DAO在4月30日上线,时值以太坊区块高度1428757。The DAO通过智能合约众筹以太坊,发放代表参与者权益的通证DAO token(-D),为期四周。这一兑换比例在初始的两周内是1ETH/100-D,在最后四天确定在1ETH/150-D。2016年5月17日,The DAO最大的投资者只持有少于总量4%的DAOtoken,持仓量最大的前一百位投资者的权益,也仅占有总量的46%,这体现了The DAO的去中心化与早期参与者的机会平等,至少有11000名投资者参与了这次众筹,且所有的资金流转都在区块链上自动执行。在The DAO的设计中,token持有者通过投票的方式进行集体决策,形成对投资标的的共识,投资提案通过后,主账户的资金将由智能合约自动转入指定的地址,若投资项目盈利,回报会发送到“盈利账户”,The DAO内部会根据token份额来分配红利。在5月28日,DAO token上线各类加密货币交易所,-D变得可交易。在之后的两周内,DAO token的持有者对The DAO的信心达至顶点,约50多个项目提案在等持有者投票。朱楼新起,宾客满座,但楼塌在即。在2016年6月17日,通过利用具有追溯性的名为“Race to Empty”的递归漏洞,黑客实现了对DAO主账户的破坏性交互,总共盗取了360万个以太坊,占The DAO项目资金总量三分之一。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如果没有网络参与者的压倒性共识,交易无法逆转或以其他方式改变。如何处理此次黑客攻击,在以太坊社区乃至加密社区都引发巨大的争论。在当时,主要有三种解决方案:软分叉、硬分叉与不加干预,其中:· 软分叉(Softfork)通过修改区块链中的共识协议,对新生成的区块中的数据进行限制,在此次事件中,相当于将黑客账户进行冻结,阻止包括被盗资金在内的ETH离开DAO生态;· 硬分叉(Hardfork)会修改区块链中的共识协议,把区块链中的数据恢复到过去某一状态,相当于从某个时刻起重写历史。以太坊社区89%的人在投票中赞成硬分叉,与此同时,社区自发成立了RobinHood Group来防止剩余资金被再次攻击,并着手退款工作,将ETH返还给原来的持有者。2016年7月20日,以太坊分叉为两条链——原链以太经典ETC与新链以太坊ETH,绝大部分矿工和节点开始在新链上运行。在以太坊硬分叉后,The DAO基本是大势已去,同年9月与12月,加密货币交易所Poloniex与Kraken将DAO token下架。但这还不算是The DAO事件的尾声——2017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判定DAO token属于证券,The DAO的token sale属于未经注册的首次公开发行,因此认定The DAO及其投资者违反了联邦证券法。在遭到正式攻击前,The DAO约有四次社区示警:6月5日,Christian Reitwiessner发现了“antipattern in solidity”的问题,这有可能引发对合约的恶意攻击(6月10日,Christian在blog.ethereum.org发布了这一安全问题)。6月9日,Peter Vessenes根据Christian的发现,将The DAO项目splitDAO函数的漏洞问题发布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6月12日,The DAO的创始者之一Stephan Tual宣布发现一个递归调用的bug,但认为The DAO内的资金不会有风险。6月16日,加密货币和合同倡议 (IC3) 的blogger们呼吁进一步关注递归调用漏洞,这是最后一次示警,但仍无法避免漏洞攻击的发生。在开源的环境中,对漏洞的详细解释有可能适得其反:为攻击者编写了教程,这对社区的响应力与自我纠错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太坊社区中的专家对潜在风险是有清晰认识的,但遗憾的是,在此期间以太坊社区虽然提出了修改提案,但始终在等待The DAO成员的表决,多数人并没有对此作出实质性的回应,这种困境被Github上“glesaint”用户描述为:“So the issue was identified, the solution developed, but no one could implement it.”(问题被识别出来了,解决方案也有了,但无人落实。)本质上,这是由早期DAO的自身结构引起的——在相关机制设计尚未完善时,去中心化的结构反倒使得无人对此负责。传统的官僚制结构通过层级与分工,将权责细分至大机器上的每一颗螺丝钉,这固然会带来过度理性化的“科层制牢笼”,但在消解这种结构后,谁来对此负责呢?在The DAO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以自己的卡里斯玛——也就是个人魅力与影响力,在攻击发生后带领社区力挽狂澜,而DAO结构本身则对此无能为力。这让人想起齐泽克为官僚社会主义所作的辩护——齐泽克曾指出:人们总是对官僚制感到厌恶,都希望回归社区实行自治,但是通常忽略了原有结构为它们提供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样,作为早期DAO实践,The DAO放弃了原有结构为他们提供的一整套成熟的决策传导与风险应对的制度方案,却又由于它自身的“先锋性”(或者说“超前性”),未能提供足够有说服力的替代方案,造成权力(同时也是责任)分散后的旁观者效应。Figure 4 The DAO is Code.如果说上述问题可以视作是组织管理层面的阙如,那么更深刻的反思则来自信仰共识层面的危机:如果承认“Code is Law”,尊重DAO的技术逻辑与代码治理的权威,则黑客的攻击反而运行在一条正当合理的轨道,而以太坊社区的行为则颠覆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铁律,动摇了代码共识的信任根基,这正是当时百分之十的人没有支持硬分叉的主要缘由。如《The DAO被攻击事件分析与思考》一文中指出的:“对黑客攻击造成的不公平交易是否通过硬分叉将其取消涉及到结果正义,是否应该通过软分叉的形式去追回损失涉及到程序正义。”(伍旭川 刘学,2016)无论是通过硬分叉来回滚交易,还是通过软分叉用类似黑客的手段进行干预,都将陷入“理念”与“行动”的自相冲突——The DAO的创设本身带有理想主义的“代码治理”取向,但在实际做法上却是对这一观念的自我否定。与之相对,倘若真的对黑客攻击毫无作为,固然以投资者的代价证明了“代码可信”,却有可能让DAO成为无人涉足的险地,因刻意回避了黑客的“动机恶意”和“结果恶意”(伍旭川 刘学,2016),从而丧失社会信任。在The DAO事件中存在的这组对立——技术正义与社会正义、代码权威与道德权威,让人们重新反思DAO的共识本身。不妨假设:在攻击发生时认可并执行盗取行为的节点也占比89%,那么与否认攻击的、占比89%的同意票相比,哪一个89%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真正共识?Figure 5 a brief description of DAO如果这样的争端放在传统语境中,则势必会因为价值立场的多元而在法律框架内来回拉扯,但区块链的自由开放的理念则给出了相对而言“价值无涉”的解决方案——“以太经典”仍能取得共识,加密交易所上线了ETC,相应的区块链浏览器也被创建起来。人们保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追随自己所认可的价值。有The DAO与以太坊在2016年的先例,时至今日,人们对待加密社区的共识分歧,更倾向于用“分叉”温和地解决。相较于传统制度中容易产生的社会摩擦,“分叉”成为社会成本更低的方案,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在这个意义上,The DAO及以太坊分叉事件更像是某种启示录,揭示了共识的社会建构性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如今DAO生态已是百花烂漫,站在今天的位置回顾2016年的动荡,The DAO无异于DAO的《春之祭》——在问世的一刻它就带着对传统资管的颠覆式创新,尽管就其本身而言,它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先锋派运动,最终黯然落幕,但以DAO的发展史观之,却也以冲突与混乱的方式,标识着DAO革命实践的开端。[1] Samuel Falkon. The Story of the DAO — Its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2017.https://medium.com/swlh/the-story-of-the-dao-its-history-and-consequences-71e6a8a551ee[2]Christoph Jentzsch. The History of the DAO and Lessons Learned.2016.https://blog.slock.it/the-history-of-the-dao-and-lessons-learned-d06740f8cfa5[3]The_DAO_(organization).WiKi.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DAO_(organization)#cite_note-IC3-22[4]朱晓武,魏文石.区块链的共识与分叉:The DAO案例对以太坊分叉的影响分析及启示[J].管理评论,2021,33(11):324-340.DOI:10.14120/j.cnki.cn11-5057/f.2021.11.023.[5]伍旭川,刘学.The DAO被攻击事件分析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6(07):19-24.
相关Wiki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